1. 減碳已經內建在供應鏈邏輯裡
淨零排放與 ESG 規範正快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通用語言。近年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ISSB(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等要求陸續落地,意味著碳盤查、碳憑證與綠色採購已經是企業要持續留在國際供應鏈裡的必要條件。
以歐盟為例,CBAM 已於 2023 年進入過渡期,預計 2026 年起全面實施,涵蓋鋼鐵、鋁、化工、水泥等高碳排產業。未來出口商若無法提供可驗證的碳排放數據與能源憑證,就需要負擔額外關稅。美國方面,拜登政府提出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也規劃對高碳商品課徵額外費用。
在這樣的外部壓力下,國際品牌商開始把減碳責任往供應鏈上下游傳遞,要求供應商提供可信、可核驗、可比對的數據,並將減碳執行情況列為續約或擴單的依據。對供應鏈來說,是否能因應這場變局,最終取決於企業能否用一致、可互認、可落實的制度,把減碳數據轉化為市場信任。
2. 台日合作的制度基礎與執行落差
日本在制度化與標準化的推進上長期維持領先。自 2000 年起推行《綠色採購法》,企業內部普遍採用 ISO 14064、ISO 14001 等環境管理體系。近年,日本經濟產業省與環境省也持續透過「綠色成長戰略」投入氫能、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示範場域,帶動更多企業投入碳中和布局。
然而,日本環境省 2023 年調查顯示,即使大企業的盤查體系已較為完整,中小企業多半仍依賴母公司統籌或僅符合法規最低要求,碳盤查覆蓋率僅約四成,且多屬一次性,後續更新與核證並未內化為常態。
台灣則憑藉靈活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結構,對新法規的回應與調整速度相對較快。自 2024 年起,《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啟動溫室氣體管理制度,行政院環保署至今已輔導超過 1200 家 SME 完成初步盤查。然而,許多供應商雖能提供基礎碳排數據,卻未必能符合跨國買主在格式與核證程序上的一致要求,仍需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

台日雙方在條件上看似互補:日本有制度設計經驗,台灣具備快速試點與調整能力。但若要將這種互補落實為真正可複製、可擴散的供應鏈制度成果,核心問題仍在於誰負責定義驗證邏輯,以及如何讓彼此格式與流程被雙邊信任。
許多國際規範確實已經提供了碳盤查、揭露與稽核的共通原則,但實際執行時,仍需落地到各產業、各區域能真正操作的版本。如果缺乏在地化工具或雙邊共用的驗證管道,供應鏈上下游即便符合同一套國際要求,仍可能因格式差異或稽核細節不同而多花成本。如何把國際框架轉化為雙邊可用、可互認的制度,是台日接下來必須補齊的關鍵。
3. 從示範到普及,執行細節決定成效
雙邊合作近年已累積部分示範案例。例如 TSMC 與 Sony 在熊本共同投資的 JASM 廠,採用先進製程並配合熊本縣當地再生能源供應計畫,外界普遍預期其碳盤查與能源憑證將依循母公司政策納入日常營運,成為低碳製造與制度接軌的潛在示範。
不過,更多供應鏈末端的中小企業面對的是真實的執行壓力。舉例來說,一份 ISO 14064 驗證報告往往需要動輒數十萬台幣以上,對年營收僅數百萬的零組件廠而言並不輕鬆。即使報告做得出來,不同品牌買主若對格式與核證標準各自提出額外要求,廠商仍得反覆整理相同數據,耗費有限的人力。
因此,近年越來越多會計師事務所與顧問公司開始協助企業把 ESG 盤查、IFRS S1/S2、TNFD 框架直接納入內控流程,將永續揭露從一次性外包報告轉為內部可追溯的日常作業。一些產業公協會與第三方驗證單位也陸續推出跨產業共用的盤查指引與範本,協助供應鏈降低版本混亂與重複作業風險。
對中小企業來說,盤查不再只是把報告交差了事,更逐漸變成能與財會系統串接的實用管理工具。執行細節若能標準化、模組化,企業就能把揭露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真正把 ESG 轉化為競爭力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若想進一步了解台日雙方在綠色技術、再生能源與第三市場合作的脈絡,建議參考《ESG新時代下的台日企業綠色合作策略》。
閱讀全文:https://www.yaofengcpa.com.tw/article_detail/Japanese-culture-250627
4. 國際驗證壓力的時間表
CBAM 已於 2023 年啟動過渡期,預計 2026 年起全面執行碳邊境稅。ISSB 的財務揭露要求已經上路,要求上市公司揭示氣候風險並提供核查數據;SBTi 也持續擴大供應鏈內碳減量目標的範圍。
這些規範大多由大企業主導,但第一線執行往往落到中小供應商。例如,台灣已有電子零組件廠被國際品牌要求提供 3 年內一致的碳盤查紀錄,還必須使用指定的雲端揭露平台,每年接受第三方稽核。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若沒有產業公會或區域協調平台提供一致的工具與流程,這筆成本就只能自行吸收。
未來若能把驗證邏輯、數據格式與稽核流程統整成供應鏈共用的基礎,將有助於降低合規支出,讓更多中小廠商有能力跟上全球 ESG 要求。
5. 制度是信任,也是供應鏈的續航力
減碳和揭露從外部壓力開始,最後比拼的還是企業內部執行細節和數據的可信度。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 ESG 機制標準化的趨勢下,台日企業若能把制度做細、標準對齊,才有機會把技術示範擴大到可複製、可輸出的商業模式。
未來若能在產業公會層級推動示範聯盟,採用共用的碳盤查工具、共享核證資料庫,並在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內建立跨國互認機制,將能把執行成本降到多數 SME 負擔得起的範圍內。
從技術共創到制度共建,誰先補足制度環節,誰就更有機會在 ESG 規範逐漸成為市場門檻的下一輪產業浪潮裡,站穩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