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風永續誌

繳稅表格裡的ESG線索:你報的支出透露了什麼?

1. 繳稅≠結帳:它其實在揭露你的制度邏輯

1.1 ESG揭露走向可查證時代,稅務成為第一道關卡

當永續揭露正式進入IFRS S1/S2查核規格,許多企業逐漸意識到,ESG不再只是年報上的「報告書任務」,而是查核人員逐筆對帳的制度挑戰,企業財報的每一筆支出分類、每一張發票與每一次折舊分錄,都是ESG報告的可驗證依據。
報告不是PDF就好,而是必須回推至:數字來自哪裡?誰填報的?有無標準流程與資料版本?若無法說清楚與財報的關聯,報告可信度將大打折扣。

1.2 營所稅申報表與費用科目,是制度成熟度的縮影

企業的支出分類方式,往往就是查核人員眼中的第一個「制度訊號」,若分類邏輯與ESG報告揭露內容不一致,將被視為制度尚未整合、資料可信度不足。
以下是常見分類錯誤與相應建議做法:
  • CSR經費:報告中寫得很漂亮,實際卻列為「公關費」或「推廣費」,導致無法對應社會參與或公益投入
    建議:應分類為「捐贈支出」,並備妥對象、用途與金額明細,以利查核佐證與揭露一致
  • ESG績效獎金:寫進公司治理章節,但會計報表歸入「業務費用」,且無明確對應之KPI或制度依據
    建議:應列為「薪資成本」或「治理相關支出」,並說明績效指標設定、發放依據與揭露方式
  • 節能設備:強調環保貢獻,卻未與固定資產折舊項目及碳盤查邏輯建立對應關係
    建議:應在資產帳中標註設備節能用途,並於碳盤查資料中揭露其減排效益與使用年限

1.3 隱性分類錯誤,是制度風險的潛藏破口

除了上述情況,更有許多隱性分類錯誤頻繁出現,以下為實務中常見案例與修正建議:
  • 綠色物流補貼:常被歸類為「一般運費」,無法佐證其減碳目的
    建議:應建立「綠色運輸補貼」分類,並註明適用供應商、補貼機制與碳效益
  • 綠建築與節水改造:記為「修繕費用」,查核時難以辨識為環境投資
    建議:如屬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本項目並說明其對應之節能/節水成效與目的
  • 心理健康與EAP方案:分類為「一般福利」,難以支撐職場韌性或安全制度揭露
    建議:可獨立列為「員工支持制度支出」,並對應GRI 403(職業安全與健康)指標
  • 導入ESG平台/系統建置費用:記為「顧問費」或「資訊費」,無註明用途與應用邏輯
    建議:應備註該系統導入目的,並說明其與揭露資料管理、版本控管或查核流程的實質連結
這些分類在帳務上看似無誤,但若無法對應ESG報告內容與稽核流程,將無法支撐揭露的可信性與一致性,制度風險往往就藏在這些分類細節中。
 
永續揭露正式進入IFRS S1/S2查核
圖片來源:FREEPIK
 

2. 你繳的稅,是否暴露了三大ESG制度風險?

2.1 類別對不上:費用分類與報告內容矛盾

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報告與帳務之間出現邏輯衝突,例如,ESG報告中提到企業積極推動職安衛管理、員工訓練或綠色採購,但實際申報時卻將相關費用歸類為「業務費」、「推廣費」或「雜項支出」,此類矛盾將直接引起查核單位對資料「真實性」與「一致性」的質疑,甚至降低ESG報告的可信度。

2.2 責任不清楚:沒人知道誰填的、怎麼歸的類

ESG資料往往由CSR部門或人資部門蒐集整理,但財務入帳與稅務歸類則由財會部門負責,若雙方未建立清楚的協作邏輯與資料對接流程,極可能出現版本錯誤、分類不一致或無法回溯來源的情況,這樣的責任邊界模糊,將使整體報告架構失去制度支撐。

2.3 無查核路徑:表單流程無存證、版本混亂

在可驗證揭露的架構下,查核單位將要求企業提供完整資料流程、填寫紀錄與佐證文件,若缺乏標準化的報表流程、資料版本控制與交接機制,即使內容揭露再完整,也無法構成具備可查核性的制度依據,這將使企業成為查核高風險對象,影響融資、評比與信任。
 
三大ESG制度風險
圖片來源:FREEPIK
 

3. 五個你該重新檢查的申報項目

若企業欲提升永續揭露的可信度與合規性,必須從稅務申報最基本的分類邏輯開始,重新檢視以下五項常見支出是否對得上ESG報告內容:
  1. CSR活動經費:
    報告中若揭露社會參與公益行動,應將與公益相關的支出明確歸類於「捐贈」或「社會參與支出」會計科目,而非廣告費或推廣費,不同分類將直接影響揭露邏輯與稅務認定依據。
  2. ESG績效獎金:
    獎金應與可量化的 ESG 指標(如節能率、EAP導入率、減碳成果等)連結,且需要明確註記於薪資結構中,並在財報中合理分類。
  3. 教育訓練費用:
    訓練計畫應註明對應的永續主題與GRI標準代碼,並在會計分類上分別設立具體項目,方便報告勾稽與查核對照,而非被歸類為業務培訓。
  4. 環保設備與改善工程:
    固定資產應標註設備用途(如:節能空調、太陽能設施),並建立對應減碳數據與效益評估紀錄,同時於碳盤查報告與資產折舊報表中一致呈現,以強化查核與揭露連動性。
  5. 流程文件與版本記錄:
    應該建立完整流程文件,包括各部門填報作業表單、簽核程序與時間戳記等,同時設置資料版本管理機制(如版本控制號碼、存檔規則等),這些記錄是用來確保資料可回溯,並且能夠查證的基礎條件。
 
稅務申報最基本的分類邏輯
圖片來源:FREEPIK
 

4. 結論

一份能通過查核的ESG報告,不靠精美文筆與排版設計取勝,而是建立在可追溯的制度流程與清晰的邏輯架構之上,企業若真心想落實ESG揭露,關鍵不在於「報告該怎麼寫得更動人」,而是必須回到制度根本,思考:「這筆錢是誰核准的?由哪個部門執行?最後又是如何分類入帳的?是否有佐證資料可供查核?」。換而言之,ESG是透過日常的報帳與申報行為,逐步構築出一套可驗證、可對帳、可回溯的揭露基礎。
耀風提醒企業:報稅表格裡面寫下的每一筆費用分類、每一張發票處理方式,早已默默透露出企業制度運作的真實樣貌,也決定了你的ESG報告,能否撐過查核考驗。


 



你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迎接新的ESG挑戰?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擁有豐富的ESG財務顧問經驗,可協助企業建立符合最新法規要求的永續報告框架,提供專業的ESG財務整合服務。
如果您對2025年ESG財報揭露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