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將是台灣企業揭露ESG風險的新分水嶺,許多企業雖已開始回應碳排放與能源使用等議題,但從全球趨勢來看,單一環境議題的揭露已逐漸不足以應對更全面的永續要求。根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最新觀察,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生物多樣性、供水安全,正快速成為ESG財務風險評估中的新焦點。
本篇文章將以最新國際法規、實務案例與企業回應策略切入,協助台灣企業理解這些「非碳排風險」的揭露重點,並建立對應的財務管理思維。
本篇文章將以最新國際法規、實務案例與企業回應策略切入,協助台灣企業理解這些「非碳排風險」的揭露重點,並建立對應的財務管理思維。
1. ESG法規背景與國際趨勢
1.1 從氣候揭露到自然資本揭露
2023年起,歐盟CSRD正式要求企業揭露其對環境的「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除了自身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財務風險,也須評估企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實質衝擊。ISSB的ISSB S1與S2雖聚焦於氣候揭露,但其公開說明中亦明示未來將涵蓋更多自然資本相關議題。聯合國旗下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NFD)也於2023年9月發布最終框架,要求企業揭露其對自然資源(如森林、土地、淡水與海洋)的依賴與衝擊,成為企業下一波財務揭露的壓力來源。
1.2 全球投資人對自然資本風險的關注上升
根據彭博永續研究(BloombergNEF)報告,2024年有超過65%的歐洲大型投資機構將自然資本納入投資決策,其中包括農業供應鏈、水資源依賴與原物料來源的風險。若企業無法提供這些資訊,將直接影響評等、融資成本與合作機會。
圖片來源:FREEPIK
2. 台灣企業即將面臨的三大揭露挑戰
2.1 揭露架構尚未涵蓋自然資本
多數台灣企業現行ESG報告聚焦於碳盤查與能源管理,但對生物多樣性、水風險、土地使用等資訊缺乏系統性盤點與揭露依據。企業須評估是否適用TNFD框架,或整合現有風險管理架構,納入自然資源依賴與影響的財務說明。
2.2 供應鏈稽核面臨的現實挑戰
若供應鏈上游涉及農林漁牧、採礦、水資源密集型產業,企業自身雖非直接衝擊源,卻可能因揭露不足而被評等機構視為高風險對象,企業需對關鍵供應商執行風險分類、採購要求更新與定期審查,並在報告中揭露盡職調查流程。
2.3 資料整合難度高
不同於碳排數據有相對明確的計算方式,自然資本的量化仍具爭議與技術門檻,台灣企業多數尚未建立水足跡、生物多樣性風險地圖等資訊,也缺乏整合至財務報表的內控流程,須從資料來源、範疇邊界、佐證文件等層次逐步建構。

3. 財務制度如何對應「自然資本」風險揭露
3.1 將自然資源風險納入風險管理架構
企業可先從既有的企業風險管理架構(ERM)切入,盤點自然資源依賴(如水源、土地使用)與潛在衝擊,再設定相對應的KPI與回應措施。若能在風控程序中明列與自然相關的財務風險,將有助於日後進行合理程度的揭露。
3.2 製作內部「自然資本風險對應表」
企業應建立一份跨部門的對應邏輯表,對照供應鏈、生產活動、產品設計與營運過程中可能涉及的自然風險項目,釐清責任部門與可用資料來源。此表格將成為未來編制TNFD或其他永續報告的重要工具,也有助於接受查核時快速回應。
3.3 整合會計資料與風險資訊
企業可逐步探索將自然資本成本(如環境修復支出、水資源調度成本等)列為財務揭露附註內容,並與資本支出、營運成本等項目進行連結,這不僅有助投資人理解企業永續努力的實質影響,也能提早佈局未來可能導入的環境稅、自然相關財務責任。

圖片來源:FREEPIK
4. 結論
從碳排到自然資本,從來都不是某個報告窗口能完成的任務。企業若要應對快速變化的永續揭露趨勢,必須由財會、法遵、營運與採購等部門共同建立制度化的責任鏈與資訊整合邏輯。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建議企業可透過《ESG財務診斷表》進行初步檢視,了解自身在自然資本、氣候風險與ESG制度化上的成熟度,進而擬定短中長期的改善藍圖。我們也將持續提供法規趨勢解析與制度建構輔導,協助企業面對全球永續浪潮不只是合規,而是找到真正創造價值的落點。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建議企業可透過《ESG財務診斷表》進行初步檢視,了解自身在自然資本、氣候風險與ESG制度化上的成熟度,進而擬定短中長期的改善藍圖。我們也將持續提供法規趨勢解析與制度建構輔導,協助企業面對全球永續浪潮不只是合規,而是找到真正創造價值的落點。
你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迎接新的ESG挑戰?
填寫ESG財務診斷表,快速了解您企業的ESG財務現況及建議。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擁有豐富的ESG財務顧問經驗,可協助企業建立符合最新法規要求的永續報告框架,提供專業的ESG財務整合服務。
如果您對2025年ESG財報揭露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