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是歐盟針對進口商品所設計的碳定價制度,旨在防止碳洩漏,確保進口產品與歐盟本地產品負擔相同的碳成本。依規定,進口商需依據產品實際碳排放量購買對應的 CBAM 憑證,以反映其碳足跡所帶來的環境成本。儘管 CBAM 傳出延後生效的可能,企業仍無法忽視其背後所代表的合規壓力與制度轉型趨勢,特別是出口導向產業,若供應鏈碳資料與財會制度尚未對應,未來不僅將面臨報關與報稅成本急升,更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失去市場優勢。
本篇將從企業常見風險與財務制度落點出發,提出五項CBAM應對建議,協助台灣企業提早建構可查證的碳資料制度與帳務分類,強化合規揭露能力。
本篇將從企業常見風險與財務制度落點出發,提出五項CBAM應對建議,協助台灣企業提早建構可查證的碳資料制度與帳務分類,強化合規揭露能力。
1. CBAM延後課稅,但揭露壓力仍在
1.1 2026年前的「過渡期揭露」要求不容忽視
歐盟CBAM雖預期至2026年才正式開始課稅,但從2023年10月起,輸歐產品已須每季提交碳排放報告,這些報告必須經由授權查驗單位簽章,具備追溯與驗證性,企業如無法提供完整資料將面臨申報失敗、退件,甚至成為高風險名單。
1.2 財務制度未整合,將成查核破口
目前多數企業仍將碳排資料視為CSR或環安部門的作業,未整合進財會制度,導致帳務分類混亂,無法與出口價格、稅務報告一致。未來若CBAM憑證計價啟動,這種制度錯配可能直接造成歐盟查核疑慮或稅務爭議。
圖片來源:FREEPIK
2. 台灣企業常見CBAM應對落差
2.1 供應鏈碳資料掌握度不足
部分企業無法追蹤供應商的碳資料來源,甚至僅能取得估算值,缺乏ISO 14064/14067標準佐證,造成揭露品質不足。
2.2 碳排資料與財報無對應關係
即使企業內部有碳盤查資料,但未建立與會計科目、ERP系統的對應關係,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反映具體成本與處理邏輯。
2.3 沒有清楚的碳稅分類與內部責任人
企業尚未與財會團隊釐清未來可能的碳稅、碳費或CBAM憑證的分類方式,也未指定資料整合與揭露窗口,造成責任歸屬模糊。
圖片來源:FREEPIK
3. 五項財務制度對應準備清單
為協助企業建立查核一致性、提升碳資料與財報整合度,耀風建議企業從以下五個制度面向著手:
- 建立碳資料的會計科目對應
將能源費、製程折舊等與碳排相關項目,對應設定會計科目編碼與ERP標註規則,便於查帳與交叉驗證。 - 整合供應鏈回報制度
與直接及間接供應商建立碳資料填報流程,確認資料來源、計算方式與保留紀錄,避免以估算值取代查證資料。 - 預設出口相關碳稅分類邏輯
提前與會計師釐清:碳稅是否列為成本?CBAM憑證如何處理?是否涉及客戶報價與成本轉嫁? - 建立跨部門碳資料負責機制
設計由財會、工務、環安共同負責的資料更新與審核流程,確保每次揭露內容有責任歸屬與資料版本控管。 - 模擬稅額與產品線風險影響
根據歐盟預估碳價(如每噸85歐元)模擬計算各產品線的潛在成本影響,作為未來價格談判或產品組合調整依據。
圖片來源:FREEPIK
4. 結語:制度準備勝過等待修法
CBAM制度已逐步進入實質運作階段,即使短期內課稅時間表尚未定案,企業若無積極準備,將錯失建立制度能力的黃金時間,尤其對出口導向產業而言,碳資料將不再只是環保附加資訊,而是決定報關速度、產品成本與市場存續的關鍵變數。
制度未備就上場,不僅會出現揭露錯誤、申報落差,更可能在查核與交易過程中引發成本爭議、信任危機與轉單風險。因此企業在「等政策」的同時,更應主動完成碳資料與財務制度的對接,讓碳資料像財報一樣,具備查核邏輯、分類依據與審核流程。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提醒企業:CBAM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制度透明度的考驗。
制度未備就上場,不僅會出現揭露錯誤、申報落差,更可能在查核與交易過程中引發成本爭議、信任危機與轉單風險。因此企業在「等政策」的同時,更應主動完成碳資料與財務制度的對接,讓碳資料像財報一樣,具備查核邏輯、分類依據與審核流程。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提醒企業:CBAM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制度透明度的考驗。
你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迎接新的ESG挑戰?
耀風會計師事務所擁有豐富的ESG財務顧問經驗,可協助企業建立符合最新法規要求的永續報告框架,提供專業的ESG財務整合服務。
如果您對2025年ESG財報揭露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
如果您對2025年ESG財報揭露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