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金的新想像
近年來,日本政府提出新創育成政策,地方城市積極打造創業生態,新世代投資人與新型基金紛紛登場。這些力量或許還小,但正在悄悄改變日本的金融創投版圖。
2. 政策推動:從守舊到育成
2022 年,日本政府公布「新創育成五年計畫」(スタートアップ育成5か年計画),將 2022 年定為「新創元年」,目標在五年內把新創投資規模擴大十倍至 10 兆日圓,推動繼戰後以來的「第二次創業熱潮」。
- 大幅擴張資金供給:政府設立基金,聚焦深科技(Deep Tech)、IT、創藥、農業與醫療等領域,並編列 1 兆日圓預算擴大公共資本。日本投資公司(JIC)追加資金支持數位與深科技;野村證券啟動「永續創新投資方案」,鎖定環境、能源、健康與教育;環境省也透過碳中和基金投入 600 億日圓,協助氣候與環境技術商業化。
- 推動開放式創新:政策鼓勵大企業透過合作、投資或併購與新創連結,形成技術導入與事業更新的動能。為此,政府推行「開放式創新促進稅制」,並在研究開發稅制中增加新創合作的優惠,藉此降低跨界合作的成本與風險,讓資金更容易進入新創生態。
- 監管鬆綁與制度創新:措施涵蓋延長股票選擇權行使期限、簡化股權型群眾募資規範、放寬外國創業家簽證與銀行投資限制,並推動 IFRS 準則以促進併購。政府也在深科技領域建立實驗場域,為新創提供測試與驗證平台,加速技術落地。
除了政策面的推動,日本的新創與企業籌資還仰賴資本市場的支持。日本最大交易平台為 東京證券交易所(TSE),在 2022 年進行市場重組後,劃分為三大板塊:
- Prime 市場:面向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上市公司,強調治理水準與流動性。
- Standard 市場:主要為中型企業設計,重視一定規模與經營實績。
- Growth 市場:專為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設立,讓創新型公司能較早進入資本市場籌資。
3. 地方熱點:東京之外的創投舞台
福岡市積極將自己定位為「日本的創業特區」,不僅因獲指定為國家戰略特區,享有僱傭、簽證和稅務的法規彈性,更因市政府整合政策資源,全力營造對新創高度友善的制度環境,目標是推動繼戰後後的「第二次創業熱潮」。
福岡具備多重優勢。首先,它是日本成長最快的城市,人口與外國居民增長率居全國之首,且擁有最高比例的年輕人口。雖人口上升,但物價相對合理,為創業提供良好經濟基礎。其次,地理位置位於東亞中心,擁有多條直飛航線,便於國際交流。再者,城市兼具頂尖人才與高宜居性,眾多大學與研發機構吸引專業人才,通勤時間短,生活品質高,被評為最宜居城市之一。
為吸引創業家,福岡推出「Startup Package」:包括最長一年「新創簽證」、最長五年的企業稅減免,並針對醫療、IoT 與先進 IT 領域提供支持;在財務上,提供住宅與辦公租金補助、低利貸款及創業競賽獎金。市府並設立一站式「全球商業支援」服務,協助處理簽證、住所、銀行帳戶與人才媒合等,並透過孵化設施 Fukuoka Growth Next,提供共享辦公、專業顧問與加速成長資源。
同時,福岡積極拓展全球網絡,與台灣、新加坡、以色列、美國等地建立合作,推動國際創業家交流與企業媒合。
整體而言,福岡不僅透過政策和資金創造硬體環境,更以全面的軟體服務與國際網絡,構築出高度友善且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業生態,成為創業家設立與擴展事業的理想據點。
4. 新世代與新型基金:冒頭的投資力量
除了政策與地方能量,日本金融創投領域也開始出現新的資金來源與投資方向。
首先,天使投資人群體逐漸壯大。部分年輕創業者在成功創業或企業退出後,將資金與經驗重新投入市場,成為新一代的投資者。他們多集中於東京與地方創業熱點,積極參與早期新創的支持。
其次,新型基金正在興起。近年來,圍繞 ESG、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的投資基金逐漸受到矚目。例如,日本投資公司(JIC)加碼投入以數位與新科技為主題的創投基金;野村控股則推出「Sustainable Innovation Investment Scheme」,專注於環境、能源、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創新技術。這些基金的出現,讓資金更有機會流向新創與前沿產業。
此外,日本政府本身也透過環境省與公共基金,投入氣候科技與綠能新創,進一步擴大了資金的可得性。整體來看,這些來自天使投資人、主題型基金與公共資金的新動能,雖然規模尚不及大型銀行,但已經開始在日本金融創投生態中形成新的支撐力量。
5. 專業服務的新角色:承接與放大新力量
新力量的崛起,也帶動專業服務角色的轉型。過去,會計師、律師、顧問在金融投資中多扮演後端輔助角色,如審計、法務處理。但在新創投資裡,專業服務機構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 協助新創接軌國際規範:隨著 IFRS S1/S2、ISSB、以及 ESG 資訊揭露標準陸續推進,日本新創若要獲得跨國投資,必須能提供透明且可驗證的數據。專業顧問能在財務制度、揭露架構上給予輔導,讓新創更容易被海外基金接受。
- 為新型基金設計投資架構與稅務規劃:跨境投資涉及複雜的稅務安排與公司治理,例如投資架構選擇(子公司、合資、控股公司)、跨境稅負配置、股權設計等。專業服務不僅能降低法律與稅務風險,也能幫助資金流更有效率。
- 在 ESG 與數據驗證方面提供可信度:隨著 ESG 投資普及,單靠企業自我揭露已不足以說服資金提供者。會計師與顧問能提供第三方查驗與驗證服務,使投資判斷更有依據。這對於仍在早期階段的新創特別重要,因為投資人更需要外部可信背書。
- 專業服務成為生態圈的策劃者:不僅是解決合規問題,更是幫助地方政府、基金與新創搭建合作橋梁。例如在福岡或大阪的孵化中心裡,專業人士常駐提供法律、財務、知識產權與跨境商務建議,讓地方生態更具完整性。
6. 日本正在變動中
長期以來,日本金融市場被視為保守的代名詞。然而,從「新創育成五年計畫」的推出,到福岡等地方創業生態的快速成長,再到天使投資人、新型基金與政府資金的投入,我們已經看到一個逐漸變動中的日本。
這些新興力量或許規模仍有限,但正像一道道細流,逐漸改變整個資金流的走向。若能持續發展,日本的金融創投將不再只是財團銀行的舞台,而是政策、地方、新世代資金與專業服務共同組成的多元生態。
對台灣乃至整個亞洲而言,這樣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它意味著未來在跨境投資與創新合作上,我們將面對的不再是靜態、保守的日本,而是一個更具活力、更願意嘗試的新日本。這個「正在浮現的日本」,或許正是亞洲新創生態不可忽視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