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風思維

當融資與減碳綁在一起

 

1. 金融規則正在改寫

資金的流向,正在因永續金融的崛起而出現結構性改變。過去,銀行與投資人判斷風險主要依靠財務報表,如今國際規範要求金融機構同時衡量氣候風險與社會影響。企業能否獲得資金,除了營收與獲利表現,也取決於碳排放數據是否經過驗證、永續揭露是否透明,以及是否符合國際基準。

歐盟CSRD自 2023 年起生效,要求大型企業提交可驗證的永續報告;日本金融廳推動 TNFD 與 ISSB 對應指引;台灣金管會也發布《永續金融藍圖 3.0》,逐步要求上市櫃公司依國際準則揭露。這些規範正在快速累積成壓力,迫使企業與金融機構同步調整治理與營運。當銀行需要公開投資組合的永續績效,企業若無法提供可信數據,資金成本將隨之升高。

2. 國際趨勢與區域比較

在國際舞台上,歐洲走得最前。CSRD 對企業揭露的範圍與細節提出嚴格要求,金融機構也受 SFDR 約束,必須公開投資標的的 ESG 風險與影響。供應鏈企業若缺乏完整的碳盤查體系,很難維持與歐洲客戶的合作。

日本的策略較為漸進。金融廳已發布 ISSB 與 TNFD 的對應指引,並要求主要市場的上市公司逐步揭露氣候相關資訊。三菱 UFJ、瑞穗與三井住友等大型銀行推出永續連結貸款與轉型金融,將融資條件與碳減量進度掛鉤。這些措施顯示日本金融市場已把永續納入日常評估框架;不過,中小企業仍多停留在基礎盤查階段,揭露率偏低。

台灣的步調偏向快速跟進。金管會已規劃自 2026 年起,要求資本額達 100 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依 IFRS S1/S2 進行揭露,並在 2028 年全面推動至所有上市櫃公司。《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正式上路,碳費相關子法於 2024 年底完成公告,2025 年的排放量將納入計算,並於 2026 年正式繳納。台灣的優勢在於中小企業反應靈活,能迅速配合新制度;挑戰則在於缺乏統一格式與驗證標準,使得揭露成果在國際市場的可信度仍待提升。

綜合來看,歐洲以高標準驅動市場,日本重視制度設計但推進速度有限,台灣展現高度彈性卻欠缺深度整合。這些差異塑造各自的金融環境,也影響台日企業在跨境合作時的磨合方式。

3. 台日企業的挑戰

永續金融的推進,正在改變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互動。當銀行與投資人需要揭露投資組合的碳排與永續績效,企業就必須交出可信數據。台灣與日本在這方面都遇到結構性的困難,但症狀不同。

日本的大型企業通常已建立制度化流程,從 ISO 認證到內部管理體系皆相對完整,然而這些措施多集中在集團層級。中小企業多以符合法規最低要求為目標,缺乏定期更新與第三方驗證。現有公開政策文件顯示,日本中小企業在碳盤查上的進展仍有限,普遍依賴母公司統籌或僅滿足基本法規要求;多數情況尚欠持續更新與第三方驗證機制,面臨制度整合的挑戰。這使大型企業雖可應付外部要求,面對國際買主追問供應鏈完整度時仍顯不足。

台灣的挑戰在於資料一致性。許多中小企業在政府輔導下已完成初步盤查,能在短時間內交出數據,但缺乏標準化的格式與驗證機制。跨國客戶要求比對時,常出現難以銜接的情況。即使數據無誤,因欠缺標準化而降低可信度。在電子零組件與金屬加工等產業,供應商雖能提供基本數據,仍難滿足歐洲或日本買主的驗證程序。

金融機構的要求也使壓力更為明顯。日本三大銀行要求企業設定具體減碳 KPI,未達標時融資利率上浮;這類永續連結貸款改變了借貸的成本結構。在台灣,已有企業透過永續連結貸款籌資,銀行與企業的操作經驗仍在累積,相關的 KPI 設計與驗證機制也有待進一步發展;對企業而言,需要額外資源投入。

4. 從合規走向競爭力


永續金融已經把企業經營的基準拉高。銀行與投資人把 ESG 視為核心依據,企業能否提供透明且可驗證的數據,直接決定資金成本。

台灣與日本企業的處境各有差異。日本擁有制度化經驗,推動速度受限於中小企業的承載能力;台灣展現靈活與快速反應,揭露成果受制於標準化與驗證。這種差異凸顯合作的必要性。日本若輸出制度設計與金融商品經驗,台灣若提供數據工具與落地案例,雙方可望在亞太建立互認機制,並進一步拓展東南亞市場。

在這條路上,專業服務機構的重要性持續提升。顧問與會計師的角色,已由「協助完成報告」移向「協助企業將永續資訊融入財務治理」。當碳排數據與財務指標形成可追蹤的連結,永續便成為資金與治理的通用語言。

永續金融的浪潮仍在加速。未來十年,台日企業能否掌握趨勢,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把合規視為起點,進一步將數據壓力轉化為信任基礎。當這些基礎穩固,台日便有機會在區域內形成標竿,並在全球市場維持穩定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