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風思維

AI浪潮下,台日企業合作的新課題

 

1. AI進入企業治理的轉折點

人工智慧已經從實驗室走入企業日常。客服回覆、財務比對、供應鏈追蹤等場景,開始大量依靠演算法。對台灣與日本的企業來說,這波浪潮已不是單純的技術選項,而是迫使企業重新思考治理架構與經營模式的挑戰。

日本因管理制度嚴謹、流程繁複,數位化推進顯得緩慢。紙本文件與老舊系統仍廣泛存在,導致新工具導入的成本極高。台灣則憑藉ICT產業的基礎,對新技術接受度更高,許多公司願意嘗試AI。然而,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與人力,應用常停留在初階,缺乏全面規劃。這種「一方穩重卻遲緩、一方靈活卻資源有限」的差異,正好形成了互補的可能性。

2. 日本的遲滯與台灣的瓶頸

2018 年,日本經產省提出「2025 年的數位斷崖」報告,警告如果企業持續依賴老舊 IT 系統,將面臨維護成本高漲、人才流失與競爭力下滑。多份研究也顯示,大型日企在 ERP 或雲端平台的專案上,往往需要耗費多年才能完成,進展速度遠低於歐美。期間若遇高層異動或組織內部阻力,計畫常常縮水甚至停擺。

台灣則呈現另一種局面。疫情期間,許多企業迅速導入線上協作工具與智慧排班系統,展現了靈活的一面。不過,待情勢穩定後,不少公司缺乏後續投資,這些系統便逐漸邊緣化。研究調查也指出,中小企業在數據治理上的投入有限,資料分散在不同平台或部門之間,難以支撐 AI 的深層應用。日本的問題在於體制僵化,台灣的問題則是缺乏持續投入,雖然挑戰不同,但同樣限制了轉型成效。

3. AI應用的具體場景

在製造領域,AI透過影像辨識檢測產品瑕疵,能顯著降低不良率與退貨成本。根據產業調查,日本製造業在導入這類系統時,常因老舊產線與組織文化的阻力而推進緩慢。台灣中小製造商則因產線更新較快,反而在某些細分領域更早應用。

服務業的應用更多聚焦於消費數據。日本零售業者整合會員系統與購買紀錄,推動精準行銷;台灣雖規模不大,但電商與新創靈活度高,使AI在廣告投放與客戶分析上快速普及。

金融業的導入更能凸顯制度差異。日本銀行體系龐大且嚴謹,AI應用主要用於交易監控與反洗錢偵測。台灣金融機構則嘗試在信用分析、保險核保、理財建議等領域發揮AI的優勢。

ESG是近年最受矚目的新場景。隨著國際規範要求企業揭露碳排數據,AI被廣泛用來蒐集、比對與驗證資料。這對台日企業而言,正是一個新的合作切入口:台灣科技公司能提供數據處理工具,日本製造商能將這些工具帶入全球供應鏈,彼此互補。

4. 合作的契機與三層挑戰


台灣的強項在於技術與系統整合,日本則擁有市場與產業深度。若能將技術與需求有效對接,就能共同開發跨境模式。台灣新創公司提供解決方案,日本製造商帶入國際產業鏈,雙方都有機會擴大影響力。

不過,合作的進程並不單純,挑戰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

  1. 法規:台灣與日本在個資保護與跨境資料傳輸上的規範存在落差。日本的《個人情報保護法》要求跨境資料需經「充分性認定」或個別契約審批,而台灣的《個資法》規範相對寬鬆。這意味著,當台灣AI服務要輸出至日本時,往往需要額外的法律程序與合規審查,增加了協作成本。

    除了個資與資料傳輸,稅務規範也是影響AI合作的重要環節。由於AI工具大多以SaaS平台或雲端服務形式提供,在跨境交易中會被視為「電子服務」。日本針對境外供應商採取逆向稽徵方式,要求日本企業自行申報並繳納消費稅;台灣則規定境外服務年銷售額達一定門檻時需登記繳納營業稅,若是B2B交易則由本地企業負責申報。這些差異看似技術性,但直接牽涉到合約設計、發票處理與稅務抵扣,若處理不周,可能讓合作在財務層面失去效益。因此,在 AI 應用的跨境合作中,稅務規劃應與技術與法規合規並行,成為初期設計的一部分。
     
  2. 文化:多份研究指出,日本管理階層對 AI 決策依然抱持謹慎態度,傾向依靠人際信任與經驗判斷。這種文化氛圍容易延緩新技術的落地,即便解決方案本身具備成效,也可能因內部猶豫而停滯。相比之下,台灣企業雖然接受度高,但在制度建構與持續投入上常顯不足,導致雙方合作時必須面對不同的節奏與期待。
     
  3. 外部市場:美國的雲端平台與中國的 AI 應用正在快速滲透亞洲,建立了明顯的市場優勢。若台日無法在法規與文化這兩層內部挑戰上找到平衡,就難以在國際競爭中站穩定位。合作雖有潛力,但若缺乏策略,最終可能被更具規模的外部競爭者邊緣化。

5. 在壓力中尋找藍圖

AI 浪潮正在同時考驗台灣與日本。它揭露了台灣在資源持續性上的不足,也凸顯日本在制度僵化上的困境。兩地若能以互補為基礎,把合作具體化,不僅能解決各自的問題,也能在全球競爭中創造新的定位。

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專業服務機構能發揮關鍵作用。會計師事務所不僅可以協助企業進行合規審查與稅務規劃,還能在 ESG 資料揭露、跨境合作架構設計上提供支援。當企業導入 AI 涉及資金投入、補助申請或內控制度調整時,事務所也能透過投資效益分析、補助文件準備與制度設計,讓轉型更具可行性與可信度。這些專業服務,正是台日企業將 AI 從技術工具轉化為治理能力時,不可或缺的後盾。

AI 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但它同時也開啟了新的可能。當台日企業能在轉型過程中找到彼此的角色,並有專業機構提供支持,跨國合作的下一階段將會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