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宣布對「貿易順差前 15 國」實施懲罰性高關稅(基準 10%,部分國家更高),台灣以 2024 年對美貿易順差 739 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五)成為焦點。川普政府的「互助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不僅衝擊台灣科技與製造業,更促使企業重新審視全球營運模式。耀風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耀風)深入剖析此趨勢,提供短期應對與長期轉型策略,協助企業化危機為轉機。
1. 美國高關稅的衝擊與背景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赤字並促進製造業回流,台灣因半導體與電子產品出口被列入「Dirty 15」。以台積電(TSMC)為例,其對美出口晶片若加徵關稅,將推高美國客戶(如 Apple、Tesla)成本,影響訂單量。根據 Tax Foundation 估計,美國對外加徵關稅可能使 GDP 縮減 0.2%-0.5%,而台灣若對美出口減少 400 億美元(約 GDP 的 4%-5%),衝擊顯著。
圖片來源:永豐金證券_豐雲學堂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2022 年通過)進一步影響台灣企業。該法案提供 527 億美元補貼與 25% 投資稅收抵免,鼓勵半導體製造回流美國,並限制受補貼企業在中國擴產 10 年(違者須全額退款)。台灣半導體雖因關鍵地位獲豁免(詳見後述),但其他產業仍面臨 32% 關稅壓力。同時,中國可能以人民幣貶值抵銷關稅影響,歐盟與其他國家或採報復措施,台灣企業若不調整供應鏈與市場策略,將陷入多方夾擊。
2. 美國進口與貿易順差現況
美國 2024 年進口總額約 3.3 兆美元(美國商務部估計),其中從台灣進口 1,135 億美元,出口至台灣 396 億美元,順差達 739 億美元。相較之下,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為 2,790 億美元(進口 4,270 億美元,出口 1,480 億美元),對墨西哥赤字 1,520 億美元。台灣順差雖不如中、墨顯著,但半導體與電子產品的關鍵性使其成為關稅目標。這些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根深蒂固,台灣企業需評估自身定位。
圖片來源:永豐金證券_豐雲學堂
3. 2018年 ~ 2019年,關稅政策的啟示
川普第一任期(2018年 ~ 2019年)的關稅政策為當前局勢提供借鑑。2018 年,美國依《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對中國 500 億美元商品加徵 25% 關稅,針對知識產權盜竊;2019 年擴至 2,500 億美元,稅率部分升至 30%。同時,依《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對全球鋼鐵與鋁加徵 25% 與 10% 關稅,理由是國家安全。Peterson Institute 估計,美國進口商承擔約 80% 成本,消費者價格上漲 0.4%,供應鏈部分轉向越南與墨西哥。台灣當時未受直接衝擊,但如今作為順差大國,需警惕類似政策擴散。
4. 台灣企業的因應之道
台灣企業需從短期應急與長期轉型兩方面應對:
- 短期策略:緩解關稅壓力
- 加速對美投資:TSMC 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650 億美元,獲 CHIPS Act 66 億美元補貼與 25% 稅收抵免,顯示在地化生產可規避關稅並強化客戶關係。中小企業可與美國夥伴合作,利用該法案優惠。
- 增加美國進口:進口美國天然氣(2024 年僅 10 億美元)或農產品(如大豆),可縮減順差並改善貿易平衡。
- 價格調整與談判:與美國客戶分擔關稅成本,或提高報價並強調產品獨特性。2018-2019 年經驗顯示,談判可減輕壓力。
- 長期轉型:重塑全球營運模式
- 供應鏈多元化:轉向「China Plus One」策略,越南(46% 關稅)、泰國(36%)、馬來西亞(24%)、印尼(32%)與中國(34%)均被課高關稅,但印尼仍具潛力。印尼對美出口 250 億美元,順差僅 50 億美元,遠低於越南(1,240 億美元順差),且以鎳等原材料為主,未與美國製造業直接競爭。印尼勞動成本低(月薪約 300 美元)、資源豐富(全球鎳儲量第一),適合電池與新能源產業。
- 市場多元化:開拓歐盟(2024 年出口占比僅 10%)與日本市場,降低對美依賴。
- 技術升級與在地化:投資 AI 與 5G 技術,提升產品價值,並在美國或盟國設廠,符合 CHIPS Act 要求,鞏固市場地位。
5. 台灣半導體與其他產業的關稅豁免
- 半導體豁免:
- 白宮 2025 年 4 月 3 日澄清,「台灣半導體因關鍵地位,暫不在互助關稅範圍內,但其他商品適用 32% 稅率。」這因美國依賴台灣晶片(2024 年占對美出口 47%,約 532 億美元),且 TSMC 在美投資減輕壓力。然而,企業需警惕未來在地化要求加嚴。
- 其他產業可能被排除的情況:
- 汽車與零件:川普於 2025 年 3 月宣布對外國汽車加徵 25% 關稅,但對已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可能減免。例如,鴻海(Foxconn)在俄亥俄州的電動車計畫若符合美國製造要求,可能獲豁免或低稅率待遇。根據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AAPC)數據,美國汽車零件進口中,設廠企業的關稅減免比例在 2019 年達 40%,台灣企業可參考此模式。
- 能源產品與設備:美國從加拿大進口的石油與天然氣在 2018-2019 年關稅中獲 10% 低稅率優惠,台灣若出口太陽能電池板或風電設備(2024 年對美出口約 20 億美元),可能因新能源政策支持而爭取減免。美國能源部 2025 年計畫顯示,進口新能源設備若符合「清潔能源目標」,可申請關稅豁免。
- 醫療與製藥:2018-2019 年關稅戰中,醫療用品(如口罩、呼吸器)因公共健康考量獲豁免。台灣醫療器材出口(2024 年約 15 億美元)若屬關鍵品項,如血液透析設備,可能被排除。美國衛生部(HHS)2025 年報告指出,醫療供應鏈安全是優先考量。
- 農產品加工品:台灣若出口加工食品(如冷凍海鮮,2024 年約 5 億美元),可能因美國農業州壓力而獲減免。2019 年,美國對加拿大乳製品減稅即為類似案例。
- 未明確排除的產業:
- 電子產品(非半導體,如筆電、顯示器,占對美出口 30%)與機械設備因與美國製造業競爭,仍面臨 32% 關稅。紡織與消費品也可能受影響,因這些領域是川普保護重點。
耀風的專業支持
耀風提供以下服務:
- 財務健康診斷:分析關稅對利潤與現金流的影響,提供客製化建議。
- 稅務優化套裝:針對跨國轉移與進口,設計節稅方案。
- 全球布局諮詢:依據資本市場經驗,協助評估投資地點與融資策略。

結語:危機中的轉機
美國懲罰性高關稅與 CHIPS Act 帶來挑戰,但也促使台灣企業加速全球化與升級轉型。總統賴清德在2025年4月6日,針對美國政府宣布對台灣產品課徵32%關稅的政策,總統賴清德表示此舉「相當不合理」,並強調將與美方進行強力交涉,以維護台灣的國家利益。 此外,賴總統提到,台灣計劃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與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並強化台美經貿合作關係。
在現今全球變化劇烈的狀況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企業若靈活應對,不僅能減輕衝擊,更可在新貿易格局中脫穎而出。耀風將與您攜手,從財務與策略層面迎接這場變革。